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評價
網友滿意度:
有人說
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
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
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
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
一句句 一頁頁
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
像我呼喚
帶領著我一起遨遊
直至最後一頁
在博客來看到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
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
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
已經練就到了
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
而#GOODS_NAME#
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
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
便覺得韻味非常
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
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
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
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
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 ![]() |
台灣二二八大慘案 : 華北輿論集 ![]() |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
吳文津先生自1959年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館長以來,搜求資料的精神逐步透顯出來。這個精神我無以名之,祗有借用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事實上,無論是傅先生或文津先生,所發揚的都是中國史學的原始精神,即司馬遷最早揭出的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文津先生祗要聽說任何地方有中國現代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他便不顧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地去爭取。─ 克魯格獎得主余英時院士
吳文津先生1965年就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時,已將胡佛研究所「東亞藏書」轉變為美國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的一個主要中心了。就現代中國的資料而言,館中所藏之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更是屈指可數。- 前任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邵東方先生
三十年來你是發展現代和當代中國研究資料的中心動力......牢記中國的傳統價值,我們景仰你在旁人心中激起的抱負,你有惠他人的成就,以及傳播與他人共用知識。本學會表彰如此傑出的事業生涯也是為自己增光。─ 美國亞洲學會1988年頒發吳文津先生該會之「傑出貢獻獎」辭
吳文津先生在《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一書裡,敘述美國東亞圖書館演變和發展、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史實及其收藏,緬懷中國近代圖書館發展先驅如韋隸華(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和袁同禮先生、學人如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教授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等,以及關於東亞圖書館目錄等,是一本研究美國東亞圖書館的重要之作!要認識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歷史動向,還是想理解西方人怎樣研究這一動向,《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都能給讀者以親切的指引。
作者介紹
吳文津
192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青年從軍。二戰後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及該校圖書館學院。復在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攻讀中國近代史。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東亞圖館館長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主要著作有Contemporary China: A Research Guide(Stanford, 1967)及與 Roderick MacFarquhar、Timothy Cheek合編之The Secret Speeches of Chairman Mao: From the Hundred Flower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1989)。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目錄導覽說明
序余英時
前言
一、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美國中文資料書目管理的現狀與前景
Bibliographical Controls for Chinese Studie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美國東亞圖書館裡的破損資料:對成立全國性東亞資料保存與維護中心的芻議
Yellow Flakes in East Asian Libraries: Some Reflections on a National Preservation Program of East Asian Publications
北美圖書館中文文獻收藏的現狀與前景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Collections in North American Libraries
出版品國際交換:國立中央圖書館與海外中文文獻的收藏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and Chinese Studies Libraries Abroad
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的歷史沿革
Organizing for East Asi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rigins of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超越科技
Beyond Technology
二、哈佛燕京圖書館館史及館藏概況
哈佛燕京圖書館簡史及其中國典籍收藏概況
裘開明與哈佛燕京圖書館
A. Kaiming Chiu and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古籍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方志及其他有關資料存藏現況
三、人物懷念
芮瑪麗與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中文圖書館
Mary Clabaugh Wright and the Chinese Collection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回憶余秉權教授
Recollections of Professor Yu
紀念費正清教授
Fairbank Remembered
平易近人:賀蔣彥士先生八十壽辰賀文
追思塞貝爾利克博士
Wolfgang Seuberlich: A Memorial
懷念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的朋友杜克
Du Ke: A Memorial
韋棣華與近代中國圖書館發展
盧國邦先生追思會上的致辭
Karl Lo - A Tribute
袁守和先生:中國圖書館的先達
紀念韓南教授
Patrick Dewes Hanan: A Memorial
向錢存訓先生致敬
A Tribute to T.H. Tsien
四、圖書評論及序言
安?本威克著《英國圖書館中的亞洲和非洲文獻收藏:問題與展望》書評
Asian and African Collections in British Librari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nne J. Benewick)(Book review)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歐洲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報刊目錄》
書評
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European Libraries(University of London. 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e)(Book review)
朴啟弘、桃樂西?安德森、彼德?哈佛─威廉斯編《1976年5月31日到6月5日國際圖聯全球研討會紀錄》書評
Proceedings of IFLA Worldwide Seminar, May 31-June 5, 1976(Ke Hong Park, Dorothy Anderson and Peter Harvard-Williams)(Book review)
錢存訓編《中國:書目提要》書評
China: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Tsuen-Hsuin Tsien)(Book review)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韓籍簡目》三編序
A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Korean Book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Volume III.(Preface)
吳天威編《江西蘇維埃共和國,1931-1934──陳誠特藏文件選輯解題書目》前言
The Kiangsi Soviet Republic, 1931-1934-A Select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he Chen Cheng Collection(Tien-wei Wu)(Foreword)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日文典藏目錄》緒言
Chinese and Japanese Catalogues of the Harvrad-Yenching Library (Introduction)
岡雅彥、青木利行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和書目錄》序
Early Japanese Books at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Oka Masahiko and Aoki Toshiyuki)(Preface)
李天民著《評周恩來》序
朱寶田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納西族象形文經典分類目錄》序
Annotated Catalog of Naxi Pictograph Manuscript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Baotian Zhu)(Preface)
宋永毅、孫大進合編《文化大革命書目,1966-1996》序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Bibliography 1966-1996(Yongyi Song & Dajin Sun)(Preface)
周原編《新編紅衛兵資料》序
A New Collection of Red Guard Publications, Part I, Newspapers(Yuan Zhou)(Preface)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序
沈寧著《嗩吶煙塵》序
沈寧著《百世門風──歷史變革中的沈陶家族》序
五、當代中國研究及研究資料問題
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
美國之外的當代中國研究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研究
Studie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中國出版業近況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Publishing
當代中國研究的圖書館資源
Library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六、國民黨早期政治史:第一次國共合作
戰略上之分歧:民國十二年蔣中正先生赴俄報聘之研討
Divergence in Strategic Planning: Chiang Kai-shek's Mission to Moscow, 1923
聯盟政治:國民黨
序(節錄)
初次接觸哈佛燕京圖書館,便得到一次很大的驚異,至今記憶猶新。1955年10月我以「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的資格從香港到哈佛大學進修。那時我正在進行有關東漢士族大姓的專題研究,因此行裝安頓之後立即展開工作。我雖然早已聞哈燕社漢和圖書館之名,但是它藏書之完備還是遠遠超出我的預想之外。我在香港多年遍求不獲的書刊,在此一索即得。這是我受惠於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始。第二年我進入研究院,它更成為我求知的一個最重要泉源了。
時間稍久,我終於認識到裘開明先生(1898-1977)作為第一任館長對於哈燕圖書館作出的重大貢獻。哈佛的中、日文藏書之所以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系統中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裘先生的功勞最大。所以在哈佛從事中國或東亞研究的人,無論是本校人員或外來訪客,也無論是教授或研究生,多少都對裘先生抱有一種感激的意識。1964年費正清、賴世和與克雷格三位哈佛教授將他們合著的《東亞:現代的轉變》獻給裘先生,便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意識。我還記得,1960年代初期,我們都非常關注一件大事:裘先生不久將退休了,誰來接替這一重要職位呢?
1966年我重回哈佛任教,裘先生已於上一年退休,繼任人則是吳文津先生,於1965年就職。吳文津先生前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東亞圖書館館長,以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獨步北美。由一位現代圖書館專家接替一位古籍權威為第二任館長,這是哈佛燕京圖書館的發展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我這樣說絕沒有絲毫故甚其辭的意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現在可以斷定:這件大事之所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它象徵著美國的中國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下面讓我試對這一論斷的根據略作說明,以求證於文津先生及一般讀者。
首先必須鄭重指出,1928年登記成立的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自始便以推動國際漢學(Sinology)為它的主要宗旨之一。因此哈燕社最早的一位諮詢人是法國漢學大師伯希和(Paul Pelliot);他同時也是創社社長的內定人選。但是他最後不肯接受社長的聘約,轉而推薦葉理綏(Serge Elisséeff)作他的替身。葉氏出自帝俄世家。專治日本古典文學,畢業於東京大學。1917年革命後,他移居巴黎,在伯希和門下從事研究,並成為後者的學術信徒。在他的領導下,哈燕社的國際漢學取向便確定了下來。不用說,漢和圖書館為了配合這一取向,書刊的收藏自然也以19世紀以前的傳統中國與日本為重心所在,而且特別注重精本與善本。在這一取向下,裘開明先生的許多特長,如精確的版本知識以及他與當時北平書肆和藏書家的深厚關係等,恰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哈佛燕京圖書館終於成為西方漢學研究首屈一指的圖書館中心,絕不是倖致的。
但是從20世紀中葉起,中國研究這一領域在美國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轉向。這一轉向包含了兩個層次:第一,就研究的內涵說,專家們越來越重視中國的現狀及其形成的時代背景;相形之下,以往漢學家們所最感興趣的傳統中國就受到比較冷落的待遇。第二,就研究的取徑論,人文與社會科學各門的專業紀律獲得了普遍的尊重,而以往漢學傳統中的文獻考釋則退居次要的地位。
為什麼會有這一轉向呢?這當然是因為二戰後中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美國在東亞的處境受到嚴重威脅,以致當時美國朝野都在爭辯「美國為什麼失掉了中國?」的問題。事實上,1949年8月美國政府頒布的關於中國的《白皮書》是國務院內外的中國專家集體編寫的,主要根據現代史及檔案來解答「為什麼失去中國」的問題。美國許多第一流大學在1950年代群起向現代中國研究的領域進軍,而且成績輝煌,顯然是因為受到了上述政治氛圍的激勵。
我恰好見證了這一轉向在哈佛大學的展開過程。1955年費正清在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了「東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我清楚地記得,當年這中心網羅了一批校內外的專家,從事長期或短期研究。他們的專題主要集中在近代和現代中國的範圍之內;其研究成果則往往以專著(Monograph)的形式出版,構成了著名的《哈佛東亞叢書》(Harvard East Asian Studies)。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和大學提供了較多的獎學金名額,哈佛研究院(Graduate School)中以現代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生與碩士生也人數激增。他們遍布在人文與社會科學各門之中,因而將中國研究和現代專業紀律有系統地結合了起來。
相應於這一研究轉向,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收藏重心也從傳統時期擴展到中國和東亞的現代了。這便是文津先生受聘為第二任館長的時代背景。但為什麼入選的是文津先生,而不是任何別人呢?這是我要接著說明的問題。
事實上,文津先生當時確是最理想的人選,因為在現代中國研究的領域中,胡佛研究所的資料收藏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而文津先生的卓越領導則有口皆碑。
胡佛研究所最初以收藏歐洲當代與戰爭、革命與和平相關的資料著名。二戰以後範圍擴大到東亞,分別成立了中文部與日文部。收藏的範圍以20世紀為限。1948年芮瑪麗(Mary C. Wright, 1917-1970)受聘為首任中文部主任,直到1959年移講耶魯大學歷史系為止。她是費正清的大弟子,後來以深研同治中興和辛亥革命為史學界所一致推重。在她任內,現代中國的收藏已極為可觀。其中包括1946-47年她親自從延安搜集到的中共報刊、伊羅生(Harold R. Issacs)在二、三○年代收羅的中共地下刊物、斯諾(Edgar Snow)夫婦所藏有關文獻等。
但胡佛研究所的一切收藏最終匯為一個完備現代中國研究與日本研究的圖書中心,則顯然出於文津先生集大成之功。限於篇幅,他的輝煌業績在此無法充分展示。但邵東方先生在2010年總結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對文津先生的貢獻有一段很扼要的概括,其文略曰:
作為美國華人圖書館長的先驅,吳文津對胡佛研究所的中文收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1年首任中文藏書館長芮瑪麗聘請他入館工作。1956年他已成為副館長。1959年芮加入耶魯大學歷史系後,吳則繼任館長之職(按:「中文藏書館長」也就是「中文部主任」。)1961年胡佛研究所決定將中、日文部合成「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Collection"),吳則成為第一任館長。在他1967年11月就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時,吳已將「東亞藏書」轉變為美國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的一個主要中心了。(按:吳文津先生就職哈燕圖書館館長時期為1965年10月。)就現代中國的資料而言,館中所藏之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更是屈指可數。
這一概括既客觀又公允,不過僅僅呈現出文津先生在事業方面的一個靜態輪廓。下面我要對他的動態精神略加介紹。
自1959年繼任中文圖書館館長,獨當一面以來,文津先生搜求資料的精神才逐步透顯出來。這個精神我無以名之,只有借用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事實上,無論是傅先生或文津先生,所發揚的都是中國史學的原始精神,即司馬遷最早揭出的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文津先生只要聽說任何地方有中國現代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他便不顧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地去爭取。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1960年他在台北拍攝了全部「陳誠特藏」的檔案。所謂「陳誠特藏」是指「江西蘇維埃共和國」的原始資料,1930年代初由陳誠的部隊在江西瑞金地區俘獲得來;運到台北以後,陳把這批資料交給下屬蕭作樑等人整理和研究。1960年4月有兩位美國專家專程到台北,希望獲得閱覽的機會。蕭請示陳誠,得到的批示是:「反共的人士都可以參觀」。但這兩位專家一向有「左傾」的聲名,蕭感到為難,因此求教於當時深受陳誠敬重的胡適。最後胡的答覆是「不妨寬大些,讓他們看看」。
此事發生在文津先生赴台北爭取「陳誠特藏」之前6個多月,二者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文津先生認識到這批原始資料的重要性曾受上面兩位專家越洋「取經」的影響,這是可以斷言的。不但如此,文津先生也同樣得到胡適的助力。他告訴我們:
為此事1960年第一次來台灣。當時台灣的條件很差,據說攝製縮影微卷的機器只有兩部。一部在中央銀行,一部在中央研究院。那時胡適之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我去請他幫忙。他一口就答應了。把機器與操作人員都借給我使用。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把這批將近1,500多種的資料照成天鐵戒指縮微膠卷帶回美國......
但是我相信胡適的幫助並不僅僅限於技術方面。上面提到他關於「不妨寬大些」的主張必曾對陳誠有所啟發,因而無形中也為文津先生開闢了道路。
在爭取「陳誠特藏」的整個過程中,文津先生的基本精神特別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他初知台北藏有江西蘇維埃資料,但不得其門而入。稍後偶遇史丹佛大學地質系教授申克(Hebert G. Schenk),曾在台灣負責美援工作
第一章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這次能到淡江來和大家見面,分享我這幾十年來在圖書館工作上的一些感受與觀察,感到非常榮幸。以前我到淡江來參觀過好幾次,在朱立民教授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我也來過。我和朱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在重慶中央大學是同班同學,也同時參加青年軍服役,一起派去作翻譯官。我們在昆明服役的時間最長。他在昆明參謀作戰學校任翻譯官隊長,後來調到緬甸,我接他的職位。後來一直沒有見面。直到戰後才知道他在台灣,於是又和他聯絡上了。之後我們來往很密切,不論他在美國念書,或我到台灣,我們都會相聚。所以我覺得因為他,我和淡江也沾上了一些間接的關係。而這次我被邀請到此地來擔任講座,我覺得跟淡江的關係就更密切了。
這次我來演講的三個題目,是在淡江指定的範圍內由我選擇決定的。今天要講的是〈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明天講〈哈佛燕京圖書館簡史及其中國典籍收藏概況〉,後天講〈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我希望能在這三個主題之下和大家交換意見,還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批評指教。我並且希望每一次講完後大家可以提出問題來,我知道的可以立刻答覆,我不知道的回去以後再作書面答覆。
美國現在有六十幾個東亞圖書館在收集中文資料,這次我選當中11個最重要的作一個報告。這11個當中有美國國會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康乃爾大學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圖書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的東亞圖書館,和加州大學圖書館。因為有這許多圖書館,所以我只能為每一個做些簡單扼要的介紹。但是國會圖書館的中文部和胡佛研究院東亞圖書館這兩處我會講得多一些,因為國會圖書館是美國第一個收集中文資料的圖書館,也是現在西方最大的收集中文資料的圖書館;胡佛研究院的東亞圖書館則是因為我在那裡工作了14年,所以我知道比較多,也稍微多講一些。明天則專門講哈佛燕京圖書館,因為像剛剛黃院長所說,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服務了32年,所以知道的也比較清楚。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精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656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作者:吳文津
追蹤
- 出版社:聯經
出版社追蹤
- 出版日:2016/6/22
- ISBN:9789570847611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